新闻动态

胶山西林,富可敌国的无锡安氏是如何发家的?

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7:52    点击次数:68

在无锡胶山的南麓,曾有一座名为西林园的园林,堪称无锡历史上最早的文旅项目典范。这座园林的创建者安国,曾是明代著名权臣严世蕃评定的十七巨富之一,如今却鲜为人知。

这座园林依山而建,延绵两里的山坡上种满桂树,亭台点缀其间。园中有一处名为镜潭的宽阔水域,潭中耸立着金焦二岛,四周环绕着挺拔的苍松。整个园林亭台错落,花木扶疏,与山势完美融合,浑然天成。

当时江南的文人雅士,特别是以唐伯虎、文徵明等吴门四家为代表的艺术大家,都钟爱来此吟诗作画。唐伯虎的名作《虚亭岸帻图》就描绘了他造访安国时的场景,画上题诗山雨滴空翠,微风摇嫩青生动再现了西林美景。画家张复更留下《西林园景图册》,让后人得以一窥园中三十二处胜景。就连为《本草纲目》作序的王世贞,也在《安氏西林记》中盛赞西林为两百年来东南一名区。 值得注意的是,这里用的是名区而非名园,因为西林与苏州拙政园、无锡寄畅园等传统江南园林有着本质区别。它并非为享乐而建,而是一项惠及民生的赈灾工程。在嘉靖年间江南大旱时,安国招募上万灾民开凿山庄河,既解决了灌溉难题,又以工代赈帮助灾民度过荒年。 关于安国(1481-1534)的生平,史料记载不多。这位未曾科举入仕的商人,从父亲手中继承2000亩土地,二十年间竟扩展至十万亩,其致富之道至今成谜。他去世时,严嵩、海瑞等当朝重臣都为其撰写墓志铭,足见其影响力。

安国在文化领域的贡献同样卓越。他在西林园内创办桂坡馆,采用当时先进的铜活字技术,刊印了《颜鲁公集》等大量典籍。虽然无锡华氏家族首创铜活字印刷,但学者钱基博评价安国印本流传最广,为世珍秘,其印本之精良,与其收藏家的身份密不可分。 据《中国印刷史》记载,安国约在1512年开始印刷事业。他曾受托为南京吏部尚书廖纪印制《东光县志》,历时四年完成。学者钱存训将安国定位为富商、艺术鉴赏家、藏书家、出版家,并考证其祖上原姓黄,后入赘安家。 安国不仅善于经商,更热心公益。除西林工程外,他还参与修复常州城墙、赈济饥荒、疏浚白茅河,以及重建宋代名臣李纲祠堂等善举。

安氏家族人才辈出。长子安如山25岁中举,26岁登进士,为官清正。晚年他扩建西林,更名为西林别墅。其庶子安希范成为东林八君子之一,与顾宪成、高攀龙等讲学东林书院。到安如山之孙安绍芳时,西林园经其精心修缮达到鼎盛,张复的三十二景图即完成于此时。

可惜的是,这座名园在清代中期随安氏衰落而湮没,残存建筑更在抗战时期毁于战火。近年虽有重建计划,但西林园的景观恐难再现。不过,安国留下的文化遗产已深深融入寄畅园、小娄巷等无锡名胜,成为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文化基因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开元所有网址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